top of page
Search
Writer's pictureYan

~「臺灣人,你並不差」~


每次回到臺灣,大家都會問大陸的發展,聊到最後,友人常常說:“臺灣不行了。”這好像一個沉默的螺旋下行,負面情緒迎面而來。眾人時常群情激憤地說,情勢不斷地惡化,不知道底部在哪裡。聊到臺灣年輕人的未來和方向,不外乎是“經濟很差”、“年輕人小確幸。”繼而搖頭歎氣,雙手一攤,“還能如何呢?就這樣吧。”


可是,我們有那麼糟?那麼不堪嗎?


政治經濟環境不是一兩個人可以解決的,經濟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善的。但是,與其埋天怨地,何不自己开出一条生路。

我們創業的三個合夥人,都是台湾兩千三百万人中的一份子,如果2007年,我們繼續當年的工作,沒有賭一把,就沒有後來Nasdaq敲鐘的機會了。


回想2007年初,我還在電信業從事產品的管理職,工作穩定,薪水年終都很好,算得上是中產階級。但是不知道為何,在安逸之餘,總是有種“我是不是就只能到这里”的危機感。 不能踏步前進,那就走出去吧!


當年,我毅然而然決定离开舒適圈,離職搬到上海中歐工商學院攻讀MBA。求學之餘,拼命的觀察,多跟人接触,多跟人聊,多融入這個環境。


有次,看到上海電信的活動傳單寫著“申辦寬頻免費送數位電視機上盒。”我在臺灣規劃過這個,網路升級加上機頂盒的成本,是難以回收的。基於職業好奇,我電話給客服再三確認,“真的數位電視機頂盒免費嗎?”客服堅定的告訴我,“廣告都說免費了,您怎麼能不相信。”

我和電信背景的中歐商學院同學詢問這事,試圖了解上海電信的思路怎麼回收這些成本?他輕鬆的回復:“數位電視是趨勢,必須得做。財務模型肯定是算過的,但是必須將未來趨勢和大戰略也考量進去,這事是未來,單看財務數字不行的,你現在怎麼能預測8年後的數字呢?萬一機頂盒成本未來很便宜呢?”同學末了加了一句:“要嘛現在快,要嘛事後慫。”


這段話帶給我挺大震撼,我在臺灣學到的那種兢兢業業、分分毫毫計算的管理經驗,在這裡並不適用。臺灣管理層習慣謀定而後動,三思而後行,財務模型算了再算。而大陸奉行的是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”早上敲定大方向,當天下午找團隊直接執行。狼性的文化,是以前我不敢想像的。


那對比大陸的優勢,臺灣人真的一無是處嗎?臺灣人的優勢在哪裡?



我這幾年的觀察里,我認為臺灣人的優勢並不是文創,也不是臺灣人的溫良恭謙讓。而是一種內在的力量。


我們真正的力量在於勤奮,是一種平均的、由上而下的勤奮。而我們應該繼續勤奮,拾回當初臺灣對外貿易那一代的無畏,走向世界介紹自己。


大陸同事有些很拼命,但是也有些不勤奮。除了少數公司996外(早9晚9一周6天,簡稱996),大部分公司都是早九晚五,正常上下班。尤其是90后、00后,是大陸拾著金湯匙出生的一代,這批年輕人也有草莓心態,也有嬌氣。


臺灣人職業素養高,專注,責任感重,事情沒做完,不敢下班。而現在很多事情需要專注、執著。專注于某項技術或是專注於某個產業。


2009年我們三個臺灣夥伴在上海創業時,專注於沒有人了解的大数据。我們放下自己的主見,認真的融入市場,學習客戶的想法。


走在市場前面,路有些孤獨,但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最後終能看到花開。這一路,風景不斷,有融資成功大開派對慶祝的時光,也有員工薪水接近斷糧的尷尬時刻。可我們一直不放棄,堅信自己的技術和產品,最終柳暗花明又一村,才有了Nasdaq敲鐘的機會。


臺灣在很多產業,靠著上一代的勤奮與專注,做到很多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。臺灣區區2300萬的人口,做2C的生意沒有大陸的人口紅利助力,也沒有大陸的資本注水,很難出現獨角獸或成功案例,且2C的生意本質跟地域文化息息相關,很難發展到其他市場去。但是在2B的產業上,臺灣人的勤奮與專注的個性,和企業服務的地域可复制性,反而有著無邊界的發展空間。因此我們非常鼓勵年輕人創業多關注企業服務、Industry 4.0這些領域,將來會有很多機會。

我們周圍不少臺灣人都跳出了安逸圈,在臺灣以外的世界找到生存下來的空間,有的在彼岸,有的在香港,有的在越南,有的在曼谷。他們沒有自怨自艾於臺灣的困境,而是自己想辦法找出一條路。


因此,希望臺灣的年輕人們記住,我們本就是海島子民,本來就應該面對大海,無畏無懼。 因為,臺灣人,你並不差!


208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