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自 三立新聞網
記者郭奕均/台北報導
「我們真的很期望台灣人勇敢一點,勇敢跨出那一步,也勇敢地把目光放向海外」,三位來自台灣的大男孩,Will、Yan和John,他們可是華人界投入AI產業的先驅,在大陸創業10年,成功創造上億台幣年營業額,甚至成為最年輕登上那斯達克的台灣人,他們研發的大數據分析平台,高峰時期30億的流量都會進到他們的伺服器,「台灣也有很多優秀的科技新創團隊,我們可以,台灣的年輕人一定也做得到」,三人在今年初回到台灣,成立創投公司。
▲三個來自台灣的創業家是華人界AI產業先驅,由左至右為Yan、Will和John。(圖/記者郭奕均攝影)
想更了解Will、Yan和John三人如何創業,以及創業10年間的奮鬥過程,可以參考另一篇精彩報導(點此連結),三人沒有選擇留在海外,反而回到台灣,成立全新的創投公司,「其實專注在原本的事業是很舒服的,但我們沒有這麼做,或許因為對家鄉的想念吧,我們想回來台灣做些什麼」,除了想念,更多的是期待。
「當時一些媒體在報導說台灣是創業沙漠,我們也覺得,對啊,台灣環境這麼好,為什麼大家都不創業,但罵一罵之後,我們認為,除了罵,或許我們有能力可以為台灣做一些什麼」,身為創業家,總是希望能解決問題、做出改變或翻轉現狀,「而且我們也是創業家出身,我們有10多年在海外科技產業發展的經驗,我們希望能回台灣幫助更多年輕人,讓他們有機會站上世界舞台。」
走進三人位在北市愛國東路的辦公室,空間小小的,也沒有多華麗裝潢,但三人聊天、喧鬧的聲音卻充滿整間辦公室,「沒有其他創業夥伴來開會時,我們都是很free的,我們不喜歡太拘束的感覺」,他們沒有把自己視為「老闆」,也不把新創團隊當做「員工」,而是稱為「創業夥伴」,沒有主從關係,更多的是合作關係。
但許多人可能好奇了,台灣已經有不少創投公司,三人今年才回到台灣,那他們和其他創投公司有什麼區別呢?「我們有兩點和其他人不一樣」,收起輕鬆的笑臉,三人態度非常堅定,「第一,台灣很多的創投都會選擇投資比較成熟的公司,願意做早期新創團隊的投資是相對少的,所以我們希望就能補強這一部分,幫助這些還沒完全茁壯的年輕人和團隊慢慢成長,而且第二點不一樣是,我們是一步一步陪著他們成長。」
台灣的確也有一些有錢的企業家,願意投資、扶植還沒看到成績的公司,「但那些投資人和企業家可能都很忙,沒有時間」,而一家成長中的新創公司,需要的不只是金錢,更需要人脈和經驗,「所以我們會全力幫助這些團隊,以我們創業的經歷,提供他們資源和人脈,我們常常開玩笑跟這些團隊說,我們不一定能告訴你這條路是不是會成功,但是我們應該可以告訴你,這條路如果你往下走肯定會失敗,因為我們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。」
▲三人成立創投公司,希望扶植台灣更多科技新創團隊能成長茁壯。(圖/記者郭奕均攝影)
三人鎖定的投資團隊主要以科技新創為主,像是AI、大數據、物聯網…等等,公司成立不到1年,他們已經投資了四家新創公司,這四家公司各自有不同專業領域,包括大數據處理、網紅數據、機器人和環保經濟,但共同點都是在數據或AI領域有優勢,「我們目前每個月平均會接觸30到40家新創公司,我們也不斷在消化一些很棒的創意和想法。」
「針對這四家公司,我們也投資短短幾個月時間,我們卻看到他們有很大很快速的變化,他們一開始的想法和商業模式可能還不是這麼成熟,但經過我們的討論磨合,大家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和機會」,一聊到這些新創公司,三人的眼睛都亮了,而且講起這些公司時,語氣中透露著驕傲和期待。
問他們這是不是就和父母看見孩子成長一樣的喜悅呢?他們思考了一下,給出更溫暖的答案:「與其說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,我覺得這更像教練和球隊的關係,我們就像球場邊的教練,看著親手拉拔的球隊越來越凝聚,每顆球都打得越來越漂亮、越來越成熟,甚至最後一起打進大聯盟,那種心情是非常興奮、感動的。」
Comentários